2019年9月14日
当前位置: 主页 > 家庭教育 > >

家庭生活的密码——微笑和感恩

来源:中国教育日报 | 时间2019-09-14 06:41| 责编: 晨晨

婆婆离世三个多月了。

我的婆婆比娘亲,失去至亲的痛楚,生死离别的悲伤,朝思暮想的痛苦,只有说出来痛快。

 

一把手艺

 

十年前,婆婆八十,女儿八岁。

“田田,给书包,快点!”婆婆催上学,忙忙碌碌。

“奶奶,不晚,再让我吃点呗。”孙女撒开娇,蹦蹦跳跳。

有意思!

这一幕,欢乐开怀,日久弥新,是我们这个大家庭挥之不去的记忆。对,田田是我的女儿,那时小学二、三年级。

婆婆“藏”着什么好吃的呀?

冰淇淋、果丹皮、还是羊肉串……

都不是。

是什么?

是北方人喜欢的下酒菜——茄夹。

按理说,这是一般的家常菜啊?可婆婆手艺不一般!说着容易做着难。她一边展手工,案板上的葱姜和着铛铛的声响,在婆婆利落的刀下丝丝缕缕,变换着模样,精肉灌缝、面糊裹外;一边调火温,茄盒入油、变色发鼓、翻腾打转。

出锅!

说时迟那时快,时间刚刚好,少一分则嫩,多一分则老。一经婆婆手,色香味俱全。嚼之,外焦内酥,大快朵颐;凉调,爽口健脾,津津有味;扣碗,一筷子下去,唇齿生香。别说一个小孩子,大人也总想进厨房捏几个。

什么叫“眼馋肚里饱”?

我的体会就是!

我在家排行老小,伯哥姑嫂照顾不说,婆婆带着孩子又惯着我。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是“一个儿媳俩闺女”。让我难以释怀的是,婆婆拖着八十多岁的身躯,每每做好饭等我回家。你想想,对于一个站了一晌讲台的老师来说,下班能吃上现成饭是多么的幸福和舒服!孩子稍大离手,婆婆变着花样做饭,她做的菜味没人能比。遇到期末监考,不得不在食堂或路边饭馆就餐,便格外想念婆婆的味道。

我真的是被宠爱坏了,一天不见婆婆,生活好像少点什么,就是那种精神上超越“亲娘”的感觉。这些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活着究竟为了谁?婆婆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为别人。

是啊!她好好活着,是为别人活的更好。在家,抚育好自己的儿女,又抚养隔代的孙辈;在外,上至照顾村里身体不好的老人,下到看管小区蹒跚学步的幼儿。我们常说谁谁谁好人缘,你可知道这是一个人的付出和德行换来的。

应该说,婆婆的好念不完,女儿田田是她亦步亦趋带大的,是她一口一勺喂大的,直到儿子优优出生,田田和婆婆合睡一张床,白天有说不完的话,晚上有唠不完的嗑。女儿上的高中是寄宿制,每次从学校回家,田田不看奶奶一眼不罢休,婆婆也是掐着日子盼孙女回来。

如今,婆婆离开了,大人睹物伤情,孩子懂得感恩。特别是田田,到家不敢面对婆婆的遗像,躲在背处嚎啕大哭,跪奶奶坟前迟迟不肯起来。

“巧儿,回家吃饭!”多么熟悉的声音。

“妈,我还想吃茄夹……”

梦醒时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一张笑脸

十五年,仿佛就在昨天。

“田田,给恁胖胖哥哥一块儿。”婆婆说。

胖胖,是我一个同事的儿子(乳名),比田田大两三岁。中原校区多年的邻居。

刚开始,田田摇头像拨浪鼓。

“乖,听话,一会儿胖胖还带你们几个踢球呢。”婆婆待谁都好。

“给!胖胖哥哥。”女儿自幼大方。

…………

小朋友们在院里玩耍,婆婆里屋忙个不停,因为我公公坐着轮椅行动不便。此时此刻,我们家像过年一样热闹,婆婆一边扶着老伴,一边看着孙女,一边照顾邻居孩子,这不是一道浓郁的人文风景么?大人孩子,吃喝拉撒睡;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茶,全靠我婆婆一个人。大伯哥告诉我,婆婆一生太不容易,年轻时我公公多病,不能下地劳动,举家过日子全靠她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地养育六个儿女。曾经的饥荒年代少吃没穿,但婆婆缝缝补补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硬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熬过那苦难日子。

有个词语叫“厚德载物”!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德的力量滋养着全家。

婆婆的四个儿子清一色的大学生,二十年前在三里五乡传为佳话。

婆婆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她精工细作,不计报酬;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不管对自家孩子还是左邻右舍,没有抱怨,永不言弃,背后一身汗水,转面笑脸一张。

我结婚二十多年全与婆婆在一起,一没生活“分家”,二没语言代沟,尽管她和我(娘家)奶奶一样大,或许这就是缘分吧。都说婆媳关系难处,但我们之间却有说不出的投缘。生活这么多年,我们未曾红过脸。相互关爱,我当她是妈妈;将心比心,她当我是女儿。

有人问我在这个家庭幸福快乐的密码是什么?

答案是婆婆的一张笑脸。

 

一门家风

 

“娘,想吃啥?”我大伯嫂问。

婆婆睁睁眼,摇摇头。

“娘,喝口水吧,娘……”我大姑子哽咽着。

婆婆还是睁睁眼,摇摇头。不过遂又挤住眼,两手紧紧抓住床梆……

2019年4月,九十高龄的婆婆病入膏肓,最后的时刻对她来说都是煎熬。饭不能吃,水不能喝,全身插满管子,明明很痛苦,她却没有一声呻吟。目的只有一个,不让别人替她难受。

婆婆走了,我觉得她还活着。婆婆可能没读过《道德经》,但她绝对是道德经的忠实实践者,她对别人行好施恩一百次过了就忘,但别人待她一次好却感念一辈子。这就是常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掰着指头交待子女不能忘了过去曾经帮过我们的恩公和贵人,人家如有什么困难都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话说回来,婆婆一生中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比如强忍痛苦也不愿意去医院。婆婆住院期间我们妯娌几个轮流着伺候。可婆婆光怕我们吃不好,睡不好,还觉得像平常那样反过来照顾我们。而她自己还是将将就就、凑凑合合,从不挑肥拣瘦去为难孩子。

婆婆骨子里就是要强,单说孩子穿戴吧,她认为这代表了一个家庭的门面和作风,穷,衣着得体;富,穿戴时尚。因为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老家农村有这么一个传说或是故事:一个人干净还是邋遢?迎面,瞅瞅他的指甲是否藏污纳垢;背影,瞧瞧他的鞋子是否擦拭如新。

有道理!朴素真理就在民间。

婆婆走了,她还活着。一把手艺,一张笑脸,一门家风……婆婆是这个故事的讲述人和监督者,我们是这个故事的受益人和执行者。这是家风做派,这是习惯养成,这是立身之本,这也是婆婆四个儿子现在都是顶天立地的“教育世家”的起因。

有状元儿子,就有状元孙子(女)。

谢方、谢铮、谢晨、谢地研究生毕业,奉献社会一个比一个棒。

前三十年看大人,后三十年看孩子。

婆婆值了!

(通讯员  濮阳开发区实验学校  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