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
当前位置: 主页 > 独家 > >

心理作家毛菲:家长若能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和孩子聊天,孩子将远离情绪内耗!

来源:未知 | 时间2024-03-20 11:51| 责编: 晨晨

80后成长类心理书籍作家“毛菲”, 当她自己患有抑郁症,多次咨询无效的时候,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救,而是自己通过写作两本书《遇见易经照亮万千心理》和《遇见自性度脱万千心理》来完成自我整合。她的故事让我动容,她说:写作其实是一趟心理疗愈,也是自己把自己从情绪黑洞中拉出来的方式,她希望这两本书能够帮助到更多人,她认为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来说,打破旧有模式并进行心理重塑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过程,无论如何在外部世界寻找答案,最终都要经由自己来完成!我觉得她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也在微信读书和掌阅平台读了她的两本电子书,在这里愿以一个读者的心态推荐给大家!

她的第一本书《遇见易经照亮万千心理》和第二本书《遇见自性度脱万千心理》均由新加坡环球出版社出版,并成功被全球最大的世界图书目录WORDCAT以及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电子发行!

在她的第一本书中,结合不少于64个典型心理咨询案例、用易经思维拆解家庭伦理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更好地掌握恢复社会功能的人际交往潜意识规律。

第二本书《遇见自性度脱万千心理》更多得是写给那些社会功能蜕化的心理求助者,希望他们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心力与人正常交往而完全否定并放弃自己,而是告诉他们这些绝望的生命状态中所潜在的资源,鼓励他们向内成长、探索和自我觉醒!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寻找到自己的自性回归之路,与自己和解,了解自己的生命本质,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自在,就可以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同时,这本书里也分享了一些求助者的故事,我读完后也深受启发,我相信能够对一部分求助者起到心理智慧启蒙的作用!

其实最让我对毛菲老师感到亲切的原因是和她的聊天非常轻松,同时也很受启发!因为与她聊天就像是在和社区大妈说笑,但又能瞬间让你在谈笑间化解内心的卡点,让自己的心力恢复!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每一位家长能够都学会像心理咨询师一样的方式与孩子“聊天”,那么每一位孩子都将会远离情绪内耗!

谈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明白当心理咨询师和你“聊天”与社区大妈和你聊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毛菲老师给了我几个方法,我觉得非常受用,今天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开放技术、「提问技术」和面质技术。

比如,在毛菲老师的咨询室里要是接到的个案,他们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除了用老师的曼陀罗绘画写作和沙盘以及房树人技术来分析求助者的潜意识之外,毛菲老师认为共情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自我开放技术,一开始咨询师就会通过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来对求助者情绪表示接纳,然后告诉求助者自己在过去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的,这等于求助者就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可参照,求助者就会对未来的恐惧感得到缓解!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技术,但是也要注意自己微表情的自然表现,不要是故意装出来的共情,这样就显得很不真诚,孩子也会感受到虚假,因此一般效果不太好!

就拿提问来说,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和父母的提问也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一样”里,其实就藏着改变情绪的方法:

比如,心理咨询师会问一个讨厌上班的求助者:你说每天上班都不开心还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确实非常不容易,你已经做出了努力!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仔细想想有没有哪一天上班感受到愉悦,即使是2-3分钟都算?

面对一个抱怨自己孩子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家长,心理咨询师会问:

你刚一直在说孩子写作业总是很拖拉,我想你确实在这方面很消耗自己,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回顾一下自孩子上学以来有没有哪一次他是准时完成了作业的?

面对一个抱怨自己丈夫在家里总是不做家务的妻子,心理咨询师会问:我可以理解你当下的感受,你丈夫总是不做家务,你也很辛苦,那我们现在也想想自从结婚以来这些年里你丈夫有没有哪一次主动承担过家务?

面对身处婆媳关系困境中的媳妇抱怨婆婆总是指责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会说:你能包容这么多年,你确实很大度了,你刚说婆婆每天都要挑剔你,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记忆中她有没有不挑剔的时候?

大家可以发现,在这简单的提问中,首先咨询师会共情来访者的情绪,体会到他的不容易,接着会采用一种例外提问的方法,将求助者从那种非常难受的情绪中解救出来,聚焦到一点美好的事物上,然后再共同跟进这种例外事件去引领来访者自己探究、分析这次“例外”中的细节,共同找到可以复制、迁移的经验做法,从而引导来访改变旧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当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共同得到的这个思路和方法,其实是经过来访自身实践复盘检验而得出的,因此来访者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这样来访者就更容易接受采纳实践,这样整个的咨询效果也更容易得到巩固!

如果家长都够在面对自我否定非常严重的孩子们也恰当地引用这个方法,那么孩子就会从家长这里得到思路和方法,就不会困扰在心理混乱中自我消耗!

另外,在毛飞老师的心理咨询中,她常常使用一种“面质”技术,她说其实每个问话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矛盾,即由我们指出来访者适应不良的信念和想法、不一致之处,或者来访者并未意识到或不愿改变的矛盾之处。

比如,面对一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职场人,毛菲老师会问她:“你说你什么优点也没有,但上周你才刚刚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这个事情你怎么看?”

这样提问的发心是帮助来访看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从而调整来访者解释世界的方式。

面对一个内心混乱,言行表达不一致的求助者,毛菲老师会问他:“你刚说你感觉到很高兴,但是我注意到你的眼睛红了,你能说说原因吗?”

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来访觉察潜在情绪和外在表达情绪之间的差异,因为外部表现出来的情绪容易给人一种感受认为他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事实上或许他的内心并不这样想,而是采用了否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求助者这种差异化的情绪表达后面的心理动机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才是需要去工作的心理部分。

毛菲老师特别强调:心理咨询中面质这种技术的使用最好是在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之后,才能够谨慎运用。因为这种技术属于一种容易激发气愤情绪的干预方式,容易引发来访者的抗拒。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用这种面质的技术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孩子对他们的不信任,这样盲目地采用就更加加剧了沟通的障碍,制造出新的沟通问题。

因为面质通常都是不舒服的,假如来访有了激烈的情绪的时候,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这个时候和自己的感受待一会,尊重他的情绪节奏,等来访者平静下来再鼓励来访者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心理空间和情绪节奏有可能是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个月,这个时候客体(咨询师或父母)都不要着急,要学会耐心等待!在家庭沟通中,父母也要学会有耐心给予孩子自我心理困境去探索和调整的时间,不要面质孩子之后,又期待孩子立即给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回馈,这是非常不合理的预期,父母一定要意识到!

最后,毛老师说:其实通过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我发现在一个真正成功的个案咨询结束后,来访者不会记得咨询师无数次的干预和回应。来访者达到了可靠的自体整合状态,或解决了心理结构上的内在冲突,内心就会发展出可以更好地从生活中满足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然,在个案结束之后,虽然有些来访者表面上依旧不能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但是他们已经可以找到台阶,在自己觉得成熟的时刻,选择自己慢慢地从台阶上走下来,得到心理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