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盈枝,值此收获之际,奇迹考生正式推出奇迹学员 系列栏目,与大家分享学姐学长们“丰收”的喜悦,也共同学习他们“耕耘”的秘诀。
“奇迹学员”系列栏目的第一篇,带大家认识以高考裸分688分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奇迹学姐,李同学。
李同学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有巧劲儿的学习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李同学
奇迹学员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
688分圆梦北大
我们是在北大未名湖畔见到李同学的,她戴着深色边框眼镜、梳着简约低马尾,看起来与其他十八岁女孩没什么不同。
但几句交谈下来,我们还是被她强大的自驱力、逻辑思考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所折服。
李同学告诉我们,她从小是被父母“散养”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平日工作已十分繁忙,在高中之前龙同学甚至没参加过任何全国竞赛、集中培训。
初三那年,和市里重点高中的创新班失之交臂。父母没在意,给她另找一所县级高中就读。李同学回忆,“可能是我成绩比较烂。”但从那以后,“学习一定要靠自己”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埋下。
从那时起,李同学不但主动学习,更学会利用在线课程优势,通过在奇迹考生学习物理、数学为不同科目规划差异性学习目标,凭借着强大的内驱力,一步一个脚印谱写出高考的逆袭神话。
她常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们所通往未来的道路并非是天生的,是我们创造的,当你开始创造时,你的未来就已经在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在学霸的养成上,李同学也摸索出一套“独家秘籍”想要分享给未来的学弟学妹。
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方法论
中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的理想学校后,李同学才开始意识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她分析自己曾经的学习方法,“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听课、写作业,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从那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总结为以下四点:
改变“题海战术”构建出“知识树“
李同学很感谢中学时父亲帮她选择的奇迹考生。
奇迹考生让李同学跳出书本上自己薄弱的的知识点和题海战术策略,通过四级细分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点细分到极致。建立立体化题库,并结合智能软件,观看视频,提高学习成绩,定位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通过针对性训练,李同学轻松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破所有的难题怪题”障眼之术“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迎难而解,给大题争取更多思考时间。
从线上出发,李同学进而开始主动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她感兴趣的、还未被学校解答的知识点。
挑选“少而精的题型”练手感
很多人平时按部就班听讲,临考时“抱佛脚”狂刷题和背书,但这种做法大多只能形成短期记忆,一旦题型变化,就容易出错。
李同学说,“奇迹考生的老师分享的技巧能够适用于任何题型,熟练之后看到熟悉的题干后,闭着眼睛答题都是正确的,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
不仅如此,李同学最爱找学管老师偷偷开小灶。
比如来自于路原老师“来自清北学姐学长的考前技巧“其中之一就是数学考试前可以做一些题来找手感,英语考试前可以背几篇范文。
一开始,李同学找数学类的大题练手感,发现效果不明显。
“考前练手感”就被她坚持下来,成为复习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分钟”为单位,管理学习时间
李同学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李同学的时间管理以分钟为单位。
比如,每天晨起读英语,一开始她不在意时长,按部就班地读,但效果不显著。
多次尝试后,她发现每天读十分钟最有效,“不会时间太长注意力分散,也不会太短没效果,不浪费每一分钟”。
再比如,李同学在午饭时用奇迹考生的课程“下饭”。
李给自己安排的吃饭时间是30分钟,“吃饭不用动脑,正好空出的大脑可以用来看课程”。
李同学用1.5倍速看网课,三天的午饭时间正好是一节网课的时间,“一边吃饭,一边巩固已知的知识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都吃饱的感觉”。
做题也可以用分钟计算。
从奇迹考生北大毕业老师学管老师王翰也老师这里,李同学学到了“限时训练”法,给每一道题设定一个答题时长,小题一般是1到2分钟,大题3到5分钟。
每次做题都计算自己的起始时间,如果超时则证明解题有问题,知识点有欠缺。
尽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
错题本、好题本,不要流于形式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错题本和好题本。
对李同学来说,摘录的题数不是关键,科学地记录错题和好题,方便后续查阅复习才是关键。
根据不同的失分原因,李同学会给错题分类为“低级错误”、“知识点缺失”、“分类练习”等板块。
这是学管老师王翰也教给她的方法。几次考试下来李同学按照王老师的方法积累下来的错题和好题让她对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目了然。考前复习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因马虎导致的失分错题,复习时可以简单扫几眼,重点放在自己没理解的思路、知识点,这样节省了复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好题本也是一样,不必为了摘录而去摘录,要真正觉得这个题是有创意的、融合了几个学科知识点的,摘录真正有价值的题。
不流于形式,不浪费时间,抓住关键,才能更有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同学也认可这句话。
没有目标时,兴趣是最好的目标
经常有人问李同学为什么选北大。
其实,一开始她对自己的志愿、专业、人生也没有太多规划。
学管老师说,常规的物理学习方法是先讲计算再讲原理,但在这个实验班反其道行之,先讲原理,激发人自主去钻研原理背后的计算。
李同学一下就被敢破敢立的探索精神打动。
李同学的学管老师
“每个人的目标背后,不能只是功利化的就业和收入,而应该是兴趣驱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一而终”。
用兴趣打败坏情绪
人总有考试失利的时候,李同学也不例外。
当悲观和沮丧情绪来临时,李同学不会阻止和抗拒它,就让这股情绪在身体里慢慢流淌。
因为,她心里清楚,分数不过是一组数字,考试也不过是查验工具。
成绩不会决定她是怎样的人,只有她的兴趣和目标才可以决定自己走向何方。
李同学也有些应对坏情绪的小技巧。
比如,高三备考压力大时,李同学会每天记录心得,今天得到一个启发或一个新方法,用十多个字记录下来。
“当我萎靡不振时就去翻看,就像慢慢往身体里输血一样,感觉很踏实”。
用兴趣释放压力
每一个备战高考的人都要找到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李同学的方法很简单,运动,她喜欢跑步和打羽毛球。
高三课业紧张,李同学依然坚持每天在晚上大课间跑400米,“我喜欢跑步时的一呼一吸,步伐越跑越轻快,头脑也轻松了”。
就算学习再忙,李同学也建议大家一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释放压力,“这是我能在日复一日的学习里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送给希望学的学妹学弟
“学习是一个人踽踽前行的道路,有点漫长,有点孤独,要有足够坚韧的灵魂和足够顽强的毅力走完这场自我修行的过程,我希望你们能乐在其中,有所斩获。”
目前,李同学已进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习,她说在这里找到了未来奋斗的方向,一个既能探索一板一眼的理工知识又兼顾文字魅力的学科——语文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方向。
这将是一场新的人生旅途,她庆幸再次与兴趣作伴,追寻内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