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
当前位置: 主页 > 独家 > >

陈瑾:教育不是为了进名校,孩子的终身发展和独立才是目标

来源:中国教育日报 | 时间2020-05-19 11:57| 责编: 晨晨

△ 陈瑾和她的“梦动力”教育系统

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宁波“梦动力”教育机构董事长陈瑾的回答简洁生动: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做梦,并且教会他们为了自己的“梦”寻找动力。

△ 梦动力“年轻有爱”的老师们

01 梦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孩子们的动力之源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和动力。

这是陈瑾对教育的理解,她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两个宝贝的。

她有两个孩子,大乖13岁,小乖10岁。当大乖两岁多的时候,陈瑾想给他音乐启蒙,不是学钢琴、小提琴、声乐等专项技能,而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给他听维瓦尔第的《春》。

在朝气蓬勃的乐段里,她带领孩子拿着乐器昂首阔步像农夫一样去耕地;在悠扬的乐段里,她和孩子一起挥舞着纱巾在教室里曼舞;或者在田野里轻轻走动,仿佛小草悄悄探出头,随着乐曲变化、突然爆发像春花烂漫……这样的教育方式,把成年人对于春天和音乐的深度体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孩子,这种感受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

去年的热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一段剧情非常生动。邓超饰演的主角给他的儿子马飞讲解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带他在野地里去看、去感受:春天的草地,远远望去已经绿了,脚下的草却还是枯黄。这样由孩子自己观察所得的体会,必然深刻。

电影中的儿子面临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他没有可塑之处,但他的父亲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父亲百般努力,不断带领儿子见识外面的世界,帮助儿子去看世界、接近梦想,终于成人、成才!

陈瑾说:“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做梦,并且为了让他们接近这个梦而督促他们努力。教育最根本的是让孩子成长为成人,不仅是生理上成人,更是心理、心智上的成人,从孩子成功转变为成人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孩子失去动力以后就想放弃,但成人失去动力以后,会停下来重新寻找动力,然后继续前进。希望给孩子做梦的过程增添动力。”

这就是“梦动力”名称由来。

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陈瑾最难忘的就是高中黄伟平老师的音乐欣赏课,黄老师鼓励她“哪怕不会演奏乐器,在生活闲暇也会去欣赏一场音乐会,感受音乐之美”。

对孩子来说,游戏先于努力。对音乐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前却每天花数小时来辛勤磨炼技能,既为难了孩子也辛苦了家长。

可否在幼儿时期先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音乐的节奏、拍子等元素通过游戏的方式他身体先能做到,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他很开心?

点燃梦想,给孩子以“快乐”的动力,这正是陈瑾的梦动力教育机构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梦动力的户外广告

02 和孩子对话,教他们学会思考

2011年,在和亲戚朋友交流过程中,上海、杭州的妈妈们给陈瑾推荐了她们孩子在上一套音乐启蒙课程。

课程来自台湾,有30多年沉淀,陈瑾去考察了一下,觉得和她的教育理念很吻合,就加盟到宁波开始了第一家校区。当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宝宝,等出了月子就开始启动项目,选址、设计、装修、招聘、培训等等工作同步开启。

在这之前因为她学的是土木工程,毕业后十年从事的是房地产造价管理工作,突然从房地产行业转行到教育行业,之前的经验、资源、人脉基本都用不上,只有她一个人,什么都得干,个中困难和挑战自然不必说。

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宁波孩子们校外教育有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她还是挺了过来。

从2011年9月选址到2012年5月第一家校区开幕,再到2013年12月开启第二家校区。宁波的妈妈们,对这种更接近孩子真实梦想的教育方式赞不绝口,梦动力的发展出乎意料地顺畅。

2014年,陈瑾的大儿子在读幼儿园大班,小女儿在读幼儿园小小班。接送孩子的时候,和很多妈妈聊天的时候,发现妈妈们很担心孩子的小学数学成绩不好,也有的妈妈自己数学不好担心孩子上学后数学也会不好,这个现象让陈瑾有点诧异,在她观念里,如果给孩子做好数学思维启蒙,一般孩子都会喜欢数学,不害怕数学,学校的数学成绩也不会差。

△ 陈瑾和思达数学吉祥宝宝合影

在陈瑾看来,数学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儿童数学思维能力,为什么大部分学校教育下的孩子都无法获得真正的数学思维,因为没有人跟他们探讨交流,他们的数学思想不能得到深化提炼修正。

数学思维的提高,最终是靠解决数学问题来得到验证的,但是对于幼儿、小学这样的阶段,还没有学会反思解题过程。学会对比不同题目,主动更换视角来多策略解题等等技巧,就特别需要成人来引领,引领他们学会思考。

其实“教学生学会思考”应该是从儿童一直到青少年时期数学教育持续的目标,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家长能够实行家庭辅导,那么也应当以这个目标为宗旨。教一个人学会思考的最佳方法就是:和他对话。

校外机构要重复教学校的课程内容吗?

陈瑾的回答是:不,而是做些学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给学校教育做个很好的补充。

通过了解比较,2015年,陈瑾引进了有30多年课程实践的台湾思达数学,希望不仅教孩子观察、提问、思考、表达,而是教孩子渴望观察、提问、思考、表达,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鼓励孩子更多的思考和表达。

思达数学学习的收获应该要远远超出数学学科本身,通过盲猜的方式,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尝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一点都不难,只在于切入点的问题。

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在不断试错中越挫越勇,能自信地认为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家长们希望培养的?

陈瑾的想法非常简单:“反正我是希望孩子们从学习中不仅收获知识,更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获得自信。这样的孩子起码不会害怕数学,长大后不会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是教育专业出身的陈瑾,反而拥有了跳离教育行业之外“家长视角”,她始终坚信的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1.大道至简——做好自己,言传身教;

2.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

3.以终为始来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他在幼儿时期多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之努力;

4.面对结果的态度: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03 快乐和独立,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命题

人生就是个过程,如果一味追求结果,那所有人的结果都一样,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正因为我们享受的是人生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才会各有精彩。所以,教育孩子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重视过程,进而享受这个过程。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不是带他们学习知识,也不是说明白什么人生道理,而无外乎两条:一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二是带着激情过好自己的人生。养儿育女辛勤养育靠母爱,但当好妈妈不能只靠母爱,妈妈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妈妈带给孩子榜样的力量,孩子才能有视野、信念!

反观教育现状,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交流,或多或少都有拔苗助长的倾向:推着孩子往前走。

但是我们其实都知道: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从下而上,由内而外。

陈瑾的两个孩子就是在“校长妈妈”的精心陪伴下,获得了“自然而然”的成长:老大是六年级超级小暖男,爱踢足球,会鼓励妹妹,会辅导三年级的妹妹做作业,会给妈妈切好水果端卧室,并提醒妈妈吃不完留给爸爸吃……两个孩子都处在最需要陪伴、教育的关键时间点,陈瑾却总是不慌不忙的样子,朋友们给她贴的印象标签有:“有内涵的妈妈”、“尊重孩子的妈妈”、“爱笑的辣妈”……

△ 陈瑾的两位宝贝在和老师远程互动学习数学思维

聊起孩子的教育目标,陈瑾说:“父母的责任不是帮助孩子进入某一所名牌大学,文凭上的校名戳记也无法代表知识;一个孩子算不算真正独立,终将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他的快乐也一样要从自己经营的生活中去收集。”

独立与快乐,才是生命最重要的礼物,这礼物来自谁?

“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家长”。

学校和老师只是重要的伙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家长承担。只有当你觉得是你的责任的时候,你才会以终为始去考虑孩子教育这件事,才能在过程中放下焦虑、抱怨,积极引导和面对。

回忆起教育孩子的趣事,陈瑾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亲子二三事》中写道:

保利校区开业前晚,小乖帮我一起去学校整理,干活干得汗流浃背,回家路上想寻个便利店买瓶水,时间有点晚,很多店都关门了,看到有家一鸣奶吧,进去询问是否有水,店员态度很好地递上一杯温水,小乖边喝水,边悄悄和我说:“我们买瓶酸奶吧!”

得到同意后,她买了瓶酸奶。

回到车上,她和我解释:“其实我不是想和酸奶,只是本来我们是去买水的,但人家免费给了水,人家开店我们总得再买点什么。”

善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家长要做的也许只是顺应。顺应孩子,也应该顺应自身。

陈瑾陪儿子去踢球,孩子刚下场,她就迎上去问:“你外套呢?”旁边的家长都以为她会说“赶紧穿上,别冻着了”,结果陈瑾来了句:“给我穿下,我冻坏了。”

△ 陈瑾的朋友圈,亲子互动的状态引发一众艳羡

这就是陈瑾,朋友评价她“集睿智的老师、有远见的校长、耐心智慧的妈咪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方向标”。(文/李正)